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與遼寧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國防科工局與遼寧省共建高校,是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緊缺人才(航空航天)培養基地,已經基本建設成為 “ 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基地 ”“ 遼寧老工業振興人才培養基地 ” ,努力打造 “ 國內一流的裝備制造技術工程研究基地 ” 。學校占地 1731 畝,建筑面積 84.38 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 22.80 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 5.91 億元。圖書館入藏圖書 1338528 冊(包括圖書、期刊、學位論文、報紙,不包括院系圖書),報刊 4590 種;電子圖書 693768 冊。學校下設 26 個教學、科研單位;現有 65 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 1600 余人,專任教師 1065 人,F有各類學生 21000 余人。
作為同北京廣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民航專業人才的合作院校之一。近年來,伴隨著國家 “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 的政策支持與號召,貴校在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民航專業人才方面,都收獲了怎樣的成果?需要繼續深化改進的地方又有哪些?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與北京廣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歷史久遠,根基牢固,雙方積極響應新時代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政策,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共建立足東北、輻射全國,在國內具有相當競爭力和影響力。多年來,雙方基于 “ 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 的共同目標,創造了就業率 100% 、升空率 85% 以上的驕人業績,畢業生遍及國航、東航、南航、大韓航空、卡塔爾等國內外航空公司,大部分同學成為航空公司的中堅力量,部分人員走上領導崗位,我們的空乘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全國高等學校獨具特色的典范。在未來的合作中,將繼續高度融合、資源整合,在招生就業、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實習實訓等方面通力合作,矢志將航空服務專業建設和學生能力培養作為第一要務,以推動和促進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民航教育事業發展。
據悉,作為航空院校之一,且是最早一批同金通公司開展校企合作民航專業的院校之一。貴校在培養民航專業領域人才有著哪些經驗和特色?培養的優秀學子,如何為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我校于1999 年在全國首創 “ 空姐 ” 學歷化,創辦空中乘務專業?,填補了我國航空服務人才培養的空白, 2007 年空中乘務專業被確立為遼寧省高職高專示范專業; 2013 年我校創辦本科表演專業(空中乘務方向); 2019 年成功獲批開設本科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
我們的教師隊伍在持續多年的教學、教改、科研、實踐等工作與探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教改科研成果,多年來主持國家及省市科研項目近40 項,在國內外公開刊物發表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教改項目《空乘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曾獲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遼寧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我校組織策劃了全國空中乘務專業規劃教材,截至目前,已推出超過 20 本,為我國空乘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了凸顯民航管理特色,我校針對航空服務業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效仿軍事單位管理模式,對學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通過嚴格的制度、嚴格的管理和嚴格的考評,塑造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嚴明的組織紀律。此外,我們明確 “1+X” 培養模式,增強實踐環節和技能訓練環節,加強學生的禮儀、服務、心理、交流等能力。學生前 3 年在校內進行理論學習及基本技能訓練,最后 1 年在航空公司從事技能實訓及技能實踐,為獲取中國民用航空器客艙乘務員訓練合格證書及持證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我們已輸送 4000 余名畢業生到國內外航空公司從事空中乘務工作,獲得廣泛好評,其中已有 300 余人擔任乘務長職務,沈航學子已成為各大航空公司的骨干和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平時的課外實踐以及賽事比拼中,貴校的空乘專業學子都參與了哪些活動,獲得了怎樣的成績?這些活動的參與對于培養學生日后走向民航崗位有著怎樣的作用?
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學生創造展示個人才藝才能的平臺,學校每年定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省、市級空乘專業服務技能大賽、全民健身操大賽、啦啦操大賽、才藝競賽等,并取得驕人成績,曾獲全國高等院?粘藢I推介展示會金獎、世界旅游小姐中國賽區季軍、全國全民健身操舞大賽一等獎、全國啦啦操聯賽第二名等。此外,我們每學期還會開展豐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鼓勵和支持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對于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校企協同育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那么雙方在進一步提升空乘學子升學、就業方面需要各自做出哪些努力?
校企協同育人,聯合培養民航高素質人才,作為高校,應當站在全新的高度,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重新審視民用航空系統在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下,對專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發展的供給層次、數量及質量的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真正擔負起為民航強國建設儲備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而作為企業方,應提供更多技能實踐平臺,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促進 “ 雙師雙能型 ” 教師隊伍建設。
作為高校的教育者和領導者,您是如何看待未來中國民航發展的?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培養出怎樣的民航高素質人才來滿足國家向民航強國的轉型發展?
由于我國逐步放松了國內航線運價管制和國內航線經營權及航班調整的審批,放寬了市場準入范圍,允許民營資本投資經營航空公司,參與航空運輸市場的競爭,國內民航業對民航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新一輪科技創新成為迫切需要,這更加凸顯了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戰略需求。承載國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民航業,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遞進迭代式技術創新。如何為未來儲備民航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成為民航持續健康發展、建設民航強國的重要課題。民航業迫切需要能夠推動智慧民航建設的技術專才,迫切需要基于數字化平臺貫通民機工業與民機運營的國際化復合型民機通才,迫切需要基于智慧民航平臺貫通民機運營全流程的保障全才。
新時代、新使命,教育的發展也必將繼往開來。您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將為中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格局的重大轉變,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首先,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拓展國際視野,加強國際戰略思維,培養國際化人才,助力我國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如何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結構,實現內涵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促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是我國高等教育需要應對和回答的重要問題。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轉型,如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科技創新、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如何應對社會職業變化導致的人力資源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都對高等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其次,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互聯網教學方興未艾,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挑戰前所未有,教育理念、教育功能、教育形態和發展生態都在發生深刻變革。信息技術的運用突破了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內涵,也給大學帶來生存危機,大學的知識權威和學術壟斷地位遭到威脅,實際教育效能受到質疑,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同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加速進入動蕩變革期。高等教育與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需要在一個充滿動蕩變革的世界中把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未來走向,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承載起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重任。
[ 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介紹 ]
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是教育部2019 年新增的本科專業,屬藝術學學科門類,培養層次為本科,培養目標為高級民航服務管理人才,標準學制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該專業面向我國航空業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以航空服務學、藝術學、管理學為學科基礎,著力培養綜合素質培養和航空專業技能,為國內外航空企事業單位提供航空服務和管理的高級管理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
核心課程包括《舞蹈及形體訓練》《形象設計與塑造》《客艙服務技能與訓練》《客艙設備運行與管理》《民航服務英語》《客艙安全與管理》《民航法律法規》《民航概論》《機場運行與管理》等。建有融教育教學、技能實訓和應急事件處理的一體化仿真模擬訓練艙、民航乘務員在線學習中心(CBT 實訓室)、形體訓練室、形象塑造室、飛機模型展廳等教學實訓基地 , 可以充分滿足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文化藝術素質、良好形象氣質和職業素養,掌握藝術學和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了解航空業有關政策和法規,熟悉國內外航空服務業務流程和要求,掌握航空服務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備較高外語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能在航空企業和管理部門從事航空服務和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采取集中招聘(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推薦就業(校招社招)和訂單培養方式,為學生搭建穩定暢通的就業平臺,確保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學生就業可推薦到國內和國際各航空公司擔任民航乘務員、民航安全員,或從事機場安檢、值機、VIP 服務、航空票務、郵輪海乘、高鐵乘務等工作,或可推薦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商務服務、管理、策劃、組織等工作。